伊朗险些被总统佩泽希齐扬分权,推下悬崖。 7月22日,伊朗议会以悬殊票数否决总统佩泽希齐扬提出的《权力下放法案》,这场看似普通的立法博弈,实则是关乎国家命运的生死抉择。 此次法案核心在于赋予各省资源调配权、税收自主权和外资引进权,试图效仿西方分权模式。然而,议会以187票反对、29票支持的压倒性结果予以否决,充分彰显了伊朗政治体制对国家安全的深刻考量。 在外部,美国制裁持续加码,以色列频繁对核设施发动袭击,甚至近期核科学家遇刺事件频发,伊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。此时若分散权力,地方政府可能因利益分歧各自为战,中央在关键时刻将难以集中资源应对危机,无异于自断臂膀。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伊朗政治权力结构的博弈。总统佩泽希齐扬所属的改革派主张通过分权推动经济改革,而议会中占主导的保守派更注重维护现有秩序。这种分歧本质上是国家发展路线的对立。 法案被否决后,总统与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矛盾公开化,有议员甚至指责总统试图“颠覆政权”,要求启动弹劾程序。这凸显了伊朗高层在内外政策上的严重分歧,若处理不当,可能引发政治动荡。 从历史经验看,权力分散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往往意味着灾难。伊朗境内库尔德人、阿塞拜疆人等少数民族本就存在地方主义倾向,2016年地方选举中库尔德区投票率不足四成,民众直言“德黑兰管不着我们”。 若法案通过,地方政府可能借分权之名行割据之实,美西方更可能借机渗透,重演苏联解体的悲剧。议会情报委员会主席曾揭露,近年多起地方骚乱背后都有境外资金支持,此时保持中央集权实为明智之举。 国际社会对此次事件高度关注。欧盟此前威胁重启制裁,美英德法等国在以色列问题上立场一致,外界担忧伊朗若陷入内部分裂,将进一步加剧地区动荡。 而伊朗总统在法案被否决后,转而推动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,试图以核问题为筹码争取谈判空间,却引发联合国“令人担忧”的警告。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,考验着伊朗领导层的政治智慧。 此次法案否决虽暂时避免了国家滑向深渊,但伊朗政治体制的深层矛盾远未解决。改革派与保守派的较量、总统与最高领袖的权力博弈,仍将长期影响国家走向。 在当前局势下,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与推动经济改革间找到平衡,是伊朗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。唯有保持政治稳定,集中力量突破外部封锁,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中站稳脚跟。
评论列表